PA 車上輔助碼垛機(通常指可移動、適配于車間轉運車或工位旁的輔助碼垛設備)在節省空間方面的設計邏輯,主要圍繞 “靈活適配場景、優化結構占用、減少冗余操作” 三大核心,具體通過以下方式實現:
一、緊湊型結構設計,減少設備自身占地
模塊化與輕量化:核心部件(如機械臂、夾持機構、驅動單元)采用模塊化設計,可根據需求拆分或折疊。例如,機械臂關節處設計折疊結構,非工作狀態下可收縮至較小長度,減少橫向占用空間;部分設備采用鋁合金等輕量化材料,降低整體體積,適配狹窄通道(如車間過道、工位間隙)。
集成化布局:將驅動系統(電機、液壓泵)、控制系統(操作面板、傳感器)與執行機構(夾持爪)集成在同一基座上,避免部件分散導致的空間浪費。例如,控制面板直接嵌入機械臂側部,無需額外放置控制臺。
低重心與小基座:通過優化重心設計(如將重部件下沉至底部),縮小設備基座的占地面積(如采用方形或窄長形基座),同時保證運行穩定性,即使在緊湊空間(如生產線旁、貨架之間)也能放置。
二、移動性與適配性,減少固定區域占用
隨車 / 隨工位移動:設備底部通常配備萬向輪或軌道適配結構,可跟隨 PA 車(轉運車)同步移動,無需固定安裝在某一區域。例如,在車間內隨物料轉運車移動至卸貨點,完成碼垛后即可移開,不占用固定的碼垛工位,釋放地面空間。
適配多種場景復用:同一臺設備可適配不同工位(如原料區、包裝區、倉儲區)的碼垛需求,無需為每個區域單獨配置碼垛機,減少設備數量,間接節省空間。例如,在食品車間,既能在灌裝線尾端碼垛成品箱,也能在原料區碼垛空紙箱,避免重復配置。
三、優化碼垛路徑與操作邏輯,減少冗余空間需求
定位與緊湊碼垛:通過傳感器(如視覺傳感器、激光定位)實現物料的抓取與擺放,碼垛時可縮小物料間的間隙(如紙箱碼垛間隙從 5cm 縮減至 2cm),提高堆疊密度,減少垛體自身占用的空間(尤其在倉儲環節,相同數量的物料可節省 10%-20% 的堆放面積)。
靈活的作業半徑:機械臂設計為可伸縮或旋轉式(如 360° 旋轉關節),作業半徑覆蓋范圍廣(通常 1-3 米),無需頻繁移動設備即可完成周圍區域的碼垛,避免因設備來回調整位置而預留多余通道空間。
適配低矮空間:針對車間層高有限的場景(如地下室倉庫、多層貨架下方),機械臂采用低舉升高度設計(如舉升高度控制在 2-3 米),或可調整作業高度,避免因過高而與頂部管道、橫梁干涉,無需為設備單獨預留層高空間。
四、減少人工干預與輔助空間
自動化替代人工周轉:傳統人工碼垛需預留人工操作通道(如工人搬運物料的行走空間、放置臨時周轉臺的區域),而輔助碼垛機可直接對接生產線或 PA 車,物料從輸送帶到碼垛完成全程自動化,無需預留人工周轉空間,尤其適合 “人、機、料” 密集的緊湊車間。
與 PA 車協同,減少二次搬運:設備可直接固定在 PA 車上(如通過快拆接口連接),隨 PA 車轉運物料時同步完成碼垛,避免物料先卸至地面再碼垛的中間環節,減少地面臨時堆放區的占用(如無需預留 “暫存區”)。
五、智能適配場景,動態調整空間占用
傳感器聯動避障:配備紅外傳感器或視覺識別系統,可檢測周圍環境(如墻壁、貨架、其他設備),自動調整運行路徑或機械臂動作幅度,避免因碰撞而預留過大安全距離。例如,在靠近貨架時,機械臂自動縮小旋轉角度,僅在安全范圍內完成碼垛。
按需切換作業模式:支持 “窄空間模式”(如機械臂僅做上下升降 + 小幅旋轉)和 “寬范圍模式”(全角度作業),在空間緊張時切換至前者,減少動作占用的立體空間(如高度、橫向伸展范圍)。